人體的筋膜線

        解剖列車起源於Thomas Myers對肌筋膜連續性的研究,他把肌肉於骨骼的附著點當作一個「車站」,沿著「肌筋膜軌道」形成一條筋膜線的路徑,解剖列車書中將橫跨多個關節的肌肉稱為特快車,而單關節的肌肉稱為平快車,這是由於多數的特快車肌肉是表層肌群,可以使我們做出各種動作,而平快車肌肉多位於深層,用來控制姿勢、穩定身體。而經過長期的研究、測試、臨床工作,整理成七大部分:淺背線、淺前線、側線、螺旋線、手臂線、功能線、深前線,以下資料及圖片取重點節錄自解剖列車第三版作簡扼介紹,還是非常推薦大家買書來看。

        一、淺背線(Superficial Back Line, SBL)

        淺背線是在矢狀面上維持姿勢與傳遞動作的主要路線,生理作用在於避免身體向前傾倒,在肌肉部分需要較多慢縮、耐力型的纖維,筋膜部分也具備特別耐重的薄膜與束帶,如:阿基里斯腱(Achilles tendon)、膕旁肌(Hamstring)、腱粗隆韌帶(Sacrotuberous ligament)、胸腰筋膜(Thoracolumbar fascia)、豎脊肌索(Cables of the erector spinae)、枕骨嵴(Occipital ridge)。除了膝關節屈曲,淺背線在身體其他處均是產生伸展或過度伸展的功能。下圖為淺背線的路徑。

人體的筋膜線1

人體的筋膜線2

        二、淺前線(Superficial Front Line, SFL)

       淺前線的整體功能是平衡淺背線,並從頭頂提供彈力支撐,提起骨架中重力前傾的部分(恥骨、肋骨、臉部),淺前線的肌肉則隨時準備捍衛人體前面柔軟敏感的部位與內臟。下圖為淺前線的路徑。        

人體的筋膜線3

人體的筋膜線4

        驚嚇反應是一種沿淺前線收緊和縮短的反應,此反應可以保護身體正面的器官,使脖子過伸、頭部向前下方、胸部往回拉、縮腹、腹股溝回縮、肘關節屈曲和肩膀前突、腿部僵直。

        三、側線(Lateral Line, LL)

        側線主要的功能是平衡前側與背側,以及平衡左右雙側的姿勢;側線也傳遞其他表層經線的力量:淺前線、淺背線、手臂線、螺旋線,以協調的方式穩定軀幹及腿部;另外側線也參與身體的側彎:軀幹側彎、髖部外展、足部外翻,以及調整軀幹側向和旋轉動作的煞車功能。下圖為側線的路徑。

人體的筋膜線5

人體的筋膜線6

        四、螺旋線(Spiral Line, SL)

        螺旋線將身體以雙重螺旋的方式環繞起來,以協助維持所有動作平面上的平衡,例如螺旋線連接足弓與骨盆角,以便在行走中定位出有效率的膝關節活動軌跡。螺旋線中多數筋膜也參與了其他經線:淺背線、淺前線、側線、深背手臂線,使螺旋線涵蓋許多功能,包括產生與作為媒介使身體斜向扭轉與旋轉,並在向心和離心收縮下逐步穩定軀幹與腿部。下圖為螺旋線的路徑。

人體的筋膜線7

人體的筋膜線8

        五、手臂線(Arm Line, AL)

    人類的肩膀及手臂相較於雙腿因活動度而特化,這樣的自由度需要多種能控制及穩定的路線,因此手臂線依淺層、深層、前側、背側又細分為四條經線:

        1、深前手臂線(Deep Front Arm Line, DFAL):主要用來維持穩定性,功能與腿部的深前線相似。

       2、淺前手臂線(Superficial Front Arm Line, SFAL):可控制手臂在前方與側面做大角度的擺位

       3、深背手臂線(Deep Back Arm Line, DFAL):大致相當於腿部的側線,在匍匐姿勢時和深前手臂線一起調控手肘角度,限制或允許上半身的側向動作,並提供從手部外側到肩膀後側的穩定度

        4、淺背手臂線(Superficial Back Arm Line, DFAL)控制在體測中線後方的有限度動作(如:網球反手擊球)以及控制肩膀與手臂的外展

        下圖為手臂線的路徑。

人體的筋膜線9

人體的筋膜線10

        解剖列車中比喻四條手臂經線就像是鳥的翅膀,淺背手臂線的斜方肌和三角肌是翅膀的頂端,在需要時把翅膀向外稱並抬高,於遨翔時活動;淺前手臂線以胸大肌作為翅膀底部,在飛翔時發動力量;深前手臂線是翅膀的最前端,用於控制姿態,在人體便是控制拇指;深被手臂線是鳥類翅膀的尾端,提供與絨毛副翼的精細動作控制,猶如人體中的小指。

        在上臂,四條手臂經線以四分向線環繞肱骨,兩條淺層經線以筋膜方式呈現,兩條深層經線較接近肌肉性質;而在前臂和手,排列一樣分四個象限,但兩條淺層經線包含許多肌肉,兩條深層線則幾乎是純筋膜。

       六、功能線(Functional Line, FL)

        功能線透過延長力臂可以將一側肢體跨越身體連接到對側,而能給予肢體動作額外的動力和精準度除了靜止站姿外,功能線有很好的姿勢穩定抗衡功能,如:擺臂可以用來提供踢腿時額外增加的動量、骨盆動作有助於網球反排的執行、行走時肩部與對策髖部之間的抗衡。功能線在身體呈螺旋狀,並以螺旋模式作用,可以當作螺旋線的附屬補充線,也是手臂線在軀幹的延伸,依位置可區分為背功能線(Back Functional Line, BFL)前功能線(Front Functional Line, FFL)同側功能線(Ipsilateral Functional Line, FL)。下圖為功能線的路徑。

人體的筋膜線11

人體的筋膜線12

        七、深前線(Deep Front Line, SFL)

        深前線在結構上構成身體筋膜的「核心」,矢狀面上在淺背線和淺前線的中間,額狀面上在左右側線的中間,並且被螺旋線和功能線環繞,其肌筋膜幾乎為緻密筋膜及慢速耐力型肌纖維。雖然深前線的基本結構為筋膜,但包含了許多較隱蔽、深層的支持性肌群:經過骨盆時深前線與髖關節關聯緊密;在軀幹裡,深前線介於神經動作底盤與腹腔中之稱的古老器官間;在頸部則平衡淺前線與淺背線拉力的反向平衡力;而深前線也與呼吸波動行走節律有關。

        深前線從下而上提起內側足弓穩定腿部包含髖部的每個節段,從前側支撐腰椎環繞形成腹腔與骨盆腔,在呼吸時擴張與放鬆中穩定胸廓,最後平衡脆弱的頸部與沉重的頭部。下圖為深前線的路徑。

人體的筋膜線13

人體的筋膜線14

1 comments

  1. […]         二、收縮:如果以訓練筋膜為目的,在設計筋膜的訓練動作時,應考慮筋膜線的特性,全身性的動作會比局部性的動作好,而長筋膜線的動作會優於短筋膜線的動作,並且應練習預備性的反向動作,一方面由於筋膜是彈性組織,受到牽拉時會彈性回縮,另一方面肌肉和筋膜拉長後肌梭與肌腱會感知長度變化產生衝動,透過牽張反射提高纖維收縮力量來對抗拉力,這也是許多運動會運用到的技巧及訓練方式。在進行筋膜訓練時,動作的次序相當重要,過程盡可能的流暢、柔軟而有力,而且由於筋膜對訓練也有適應性,因此筋膜訓練應該逐漸增加動作的複雜性與難度。 […]

發表留言